執行重點及特色
|
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課程從比較的角度關注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管理。它聚焦於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的當代利害關係和地區特性。因此,通過博物館研究的視角,識別出不同大陸和國家之間的趨同與差異,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在這方面,特別注意解構在博物館管理中仍然相當頑固的種族中心主義。課程依賴案例研究,更多關於分析而非詳盡無遺。它還旨在討論當代視覺文化中博物館的地位。課程結構如下:
1.跨文化途徑(I)第一部分提供了關於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管理主要話題的全球視角。這包括管理文化組織的原則以及理解當今博物館的演變和挑戰的概念工具。雖然它們都參考博物館學,這些概念往往是多學科的:藝術(例如類型、美學標準、媒介)、歷史(例如紀念館和戰爭博物館、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社會經濟(例如漣漪效應/乘數效應、可持續發展)、政治(例如遺產外交、審查制度)甚至心理學(例如藝術治療)等幾個方面。
2.國家途徑(II)第二部分從國家角度分析博物館,強調最具活力和創新的國家。這旨在使學生能夠實施在第一部分中開發的理論工具,同時更多地關注博物館管理的實踐方面。如果可能,課程期間強烈鼓勵參觀位於台灣的博物館。
|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課程融合了跨文化和國家途徑的教學方法,以比較的視角來分析全球各地博物館的管理策略和實踐。
在課程的第一部分,教授引導學生探索博物館學的多學科概念,包括藝術、歷史、社會經濟、政治和心理學等方面,並討論這些概念如何幫助理解博物館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和挑戰。透過精心挑選的案例研究,學生們學會如何分析博物館如何應對全球化、數字化和社會變遷的影響。
進入課程的第二部分,教授將重點放在國家層面的分析上,特別是那些在博物館創新和管理方面表現出色的國家。學生們被鼓勵運用他們在第一部分學到的理論工具,來探討和評估這些國家的博物館管理實踐。此外,教授計劃組織一次實地考察,帶領學生們參觀台灣的幾家博物館,以便他們能夠直接觀察和學習博物館如何在實踐中應用這些管理策略和理念。
|